最近,零件加工廠都知道,政府正在降低本土電動車的補貼,并相繼取消其他精密五金加工的優惠政策。據精密零部件專家解讀,此舉是為了平息中美貿易大戰,開放市場已經迫在眉睫。現在,中美即將簽署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,一直生長在沒有競爭環境中的中國電動車還沒有做好迎接“充分競爭”的準備。
在如此倉促的情況下,取消電動車零件加工企業的補貼,應該是痛苦的。保護性政策取消后,電動車加工廠會出現兩種極端:一種是精密五金加工廠經受住考驗,完成蛻變,從而長期同外資零件加工品牌相抗衡;另一種則相對悲觀,失去補貼的電動車加工廠在品牌積累和技術沉淀方面,都存在先天性的不足,有可能在競爭中節節敗退。
其實,面對激烈的零件加工競爭,電動車精密五金加工廠首先要調整心態,而非抱著“補貼減少,得過且過”的態度。事實上,很多精密零部件企業,比如比亞迪早就開始布局“無補貼”狀態下的經營模式,只是沒有想到會這么快失去補貼。
有鑒于此,中國精密五金加工廠勢必要快速提高自己的加工技術,直面西方企業的直接競爭。一方面自主研發、逐步積累,這樣得來的技術能有效地同加工廠的經營結合起來,發揮的效用最大;另一方面去購買技術,或者高薪聘請電動車專家,以快速地完成零件加工技術移轉。顯然,依照精密五金加工廠的狀況,購買技術似乎比較合理,依靠多年累計起來的資本來贏取技術和時間。